个人藏品
赏墨斋 » 所有作品 » 个人藏品 » 曹宝麟书法扇面(成套) 已售

曹宝麟书法扇面(成套) 已售

作品简介:我对曹宝麟先生创作的书法扇面作品一直是情有独钟,爱惜异常。原因是在扇面上创作要做到章法谨严又富于韵致的实乃非等闲之辈可企及,而曹公在这方面却有独到功夫,且颇有建树,甚至于日臻化境。其单件作品已属难得,然像这样成套的作品更是少见,因而当我有幸在一朋友处看到时,尽管手头很紧,但最终还是毫不犹豫地拿下了! 本套作品已售出
0
我要询价
作品描述

本套作品已售

曹宝麟书法扇面(成套)之一

                                         曹宝麟书法扇面(成套)之一

 

 

曹宝麟书法扇面(成套)之二

                                           曹宝麟书法扇面(成套)之二

 

曹宝麟书法扇面(成套)之三

                                              曹宝麟书法扇面(成套)之三

我对曹宝麟先生创作的书法扇面作品一直是情有独钟,爱惜异常。原因是在扇面上创作要做到章法谨严又富于韵致的实乃非等闲之辈可企及,而曹公在这方面却有独到功夫,且颇有建树,甚至于日臻化境。此套曹宝麟先生于2011年创作的书法扇面作品,笔意安闲,气韵清新,通篇行楷结合,上下照应,左右顾盼,配合默契,浑然天成。是众多书法扇面作品中较为稀有的成套精彩之作!

曹宝麟先生

人物简介:曹宝麟,1946年5月生于上海,上海嘉定人,当代中国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学者。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沧浪书社社员。1993年12月调至暨南大学文化艺术中心,为该中心研究员,书法篆刻研究室主任,硕士生导师。2005年合并于艺术学院,今为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自幼爱好书画,受伯父顾振乐熏陶,但基本自学。行书初学《圣教序》,不得要领,舍难就易,转学赵孟頫,稍似形貌。1967年得戴尧天指导,始学米芾,孜孜以求,锲而不舍。复兼习苏黄,上溯二王。涵泳书卷,发扬文心,为传承古典书风之代表书家。近年锐意变法,熔裁宋、明,渐达苍茫浑成之境。自首届全国大学生书法竞赛荣获一等奖后为世瞩目,作品入选河南“国际书法展览”、全国第二届至第九届书法作品展览(第五届获“全国奖”)等,并为全国中青展第二至第八届评委,以及行草、楹联等专项书展的评委.精研书史及书学理论,参与中国书协举办的数届全国性书论会工作。担任《中国书法鉴赏大字典》编委,又为《中国书法》杂志特约编审。七卷本《中国书法史》中编著“宋辽金卷”,该套书获2003年文化部艺术类图书一等奖。为《中国书法全集》之蔡襄、米芾、北宋名家诸卷主笔,二十年论文所萃之《抱瓮集》获全国第二届兰亭奖理论类一等奖.近年来,曹宝麟锐意变法,熔裁宋、明,渐达苍茫浑成之境。精研米芾,博涉颜鲁公、苏东坡、黄山谷诸家,其书法自成一格,以纯粹的帖学家法再现了古典之美。   他把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的一百多幅作品,考据排出先后次序,开创学术界前所未有的先例。他更耗费近十年时间,将二百通宋人尺牍为主的书迹,一共涉及一百五十多位书家,详尽考证,填补了学术界对对宋代政治史及文化史研究的缺隙。   著作:《中国书法全集·米芾》《中国书法全集·蔡襄》 《中国书法全集.北宋名家》 《中国书法史·宋辽全卷》 《抱瓮集》:《曹宝麟书法作品精选》(全国历届书法展览评委作品系列,荣宝斋出版)等。   参与: 《中国书法鉴赏大词典》 《汉语大词典》 《全唐诗词典》 《新编文史词典》 《中国文史大词典》等多部工具书的编纂和编委工作。其书法作品获首届全国大学生书法竞赛一等奖,1985年中国钢笔书法大赛特等奖,入选全国第二、三届书法篆刻展、河南“国际书法展览”、第一、二届全国中青年书法作品展览等,在报刊发表或被博物馆、纪念馆等收藏,2012年第四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艺术奖获奖。
   曹宝麟精于书史、书论研究。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发表《宋徽宗<蔡行敕>考》一文以来,一直从事古代法帖的考证和宋代书法史的研究,《读帖考斟》、《蒙诏帖非伪辩》、《赵佶书蔡行敕考》、《陆机平复帖商榷》、《颜真卿自书告身证讹》等文在《故宫院刊》、《书谱》、《书法研究》、《中国书法》等刊物发表。十年来还参加了《汉语大词典》、《全唐诗词典》、《新编文史词典》、《中国书法鉴赏大词典》的编纂和编委工作。

晏庐网上论书选摘
       曹宝麟先生是当代具有代表性的实力派、学者型书法家。近年来在网络上先生和很多书法爱好者进行互动,在先生的谈话中,从理论到技法的分享让不少书迷受益匪浅。以下是网络上搜集到的先生在《书法江湖》、《中国书法网》上的部分论书话语集锦,以利于大家更全面地了解曹先生的书学思想。
一、(章法问题答杨红业)我记得好像在中国书法网上讲过。章法问题要通过读帖去领悟,应顺着笔势仔细读,看看古人是怎样趁势处理各种偶然出现的情况。章法问题说到底,我认为还是一个对立和统一的关系。
二、(关于书法形神答仁者)神必须依附于形才得以表现。形神兼备,形似当然是首先必须做到的。随着 笔法的熟练,书写时加快了速度,正如一个精神健旺的人,他的动作是富有生气的,那么神也就自然显露出来了。
三、(关于成竹在胸答耕农)谢谢指教,但望有以教我,而非"改善"的笼统.我想,君建议勿"成竹在胸"窃以为是增加非轻车熟路的变数.我就是这样要求自己的.我往往喜欢写一些很生疏的内容,即此。
四、(关于学米入手答江南一客、小叶)蜀素苕溪入手最宜.小字笔须尖利。我所说的小字也就是原帖大小。
五、(关于米与二王之间的联系及对今后书法的影响)前个问题,我想凡读过书法史的人基本都能清楚.至于他的影响,应该永远不会消亡.因为米的技法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高度,只要行书还有,人人都有必要向他讨一杯羹的。
六、(关于学米与雁塔圣教、礼器)你所云二帖皆属瘦劲,用以增强笔力,自无不可,然而褚字是米之源,关系更深,礼器似无必要。
七、(关于执笔答qq—ll—ql)日本人大概有一种好的传统,即外来文化的精华皆保持原汁原味,历久不变.他们的茶道,即是我国唐代的饮法.把茶叶磨碎,现在全国恐怕没有一个地方还保留这种喝法了,但陆羽<茶经>和蔡襄<茶录>都是教人这么做的.黄山谷<满庭芳>咏茶词有一句为"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烟",即是很形象的描述.执笔也是如此.像铅笔执法,其实也是我国古法,即所谓"拨镫法".当然,每个人执笔大多不同,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执笔无定法,要使虚与宽"而已。
八、(关于米与二王答静斋居士)米王为一家眷属,一起练无不可.小的总比大的容易掌握,故望先攻小字。
九、(关于学米答杨逍)若就米字而言,<蜀素>比<多景楼>临得好,可见字愈大愈难,这种差别就是老米亦难免.你似应不存在所忧虑的问题,如须指出,那我觉得结构还应用功,克服左右结构的松散.笔法的毛病并不明显。
十、(关于诞辰一词答日知生)辰是时,也是日.这用法应不错.另外,语言也有约定俗成的情况,有时甚至是习非成是的.无人纠正或无力纠正,大家都被裹挟,也就默认了.如现在连中央电视台都把"因为"的"为"读成第二声,而以前是皆读第四声的.
十一、(关于临米答山谷门图)刻意摹拟,不能有我,勿乱章法,勿放太大。
十二、(关于“政”与“馆”答日知生)王羲之父名正,为避讳而书为政,如<十七帖>"先生今年政七十耶"即是.沿用至今也可谓是迂腐习气作怪罢了.至于"馆"从食从舍皆可。
十三、(关于学米答书梦人)笔性近董。董自谓学米而得笔法,虽属第二乘,但仍然写出面目,卓然成家。建议你研究一下。
十四、(关于学书答白云庄主)写到这样,已非十年功夫不办.虽略觉柔媚,但令友气质,或许近之,故不必违拗本性,强而为之.向他进一言,即注意格调的提升。我再要补充的是,这件作品用此书风录漱玉词十分合适.如采取颜体,至少是给人不舒服的.所以二者似亦不可偏廢.
十五、(关于学书答黄伟文)睽违已久,名虽犹记,但尊容已淡忘矣.别来无恙乎?君为我教过的最有悟性的学生之一,想君跨校修课,若非酷爱书法,当不至此.今览所示,益见精进.能得古人微意,亦属才难.唯石庵鲁公之绵中裹铁为稍欠耳。
十六、(关于临蜀素答小辉)亦步亦趋的一比一对临,是我最为提倡的不二法门.望锲而不舍,必有悟入。
十七、(关于临王、米答庸雅斋)临得刻意平实,是优点也是缺点.时间未久,精神稍逊,但凭此刻意拟似,必渐入佳境.另外,章法虽未乱行,然字距有误,望注意。
十八、(答梁雷)先看到创作,一目知为学苏,且有一定的功力.正如所言,苏不好学,其之所以如此,即因文气这种东西远比他相对程式化的笔法和结字为难以捉摸.而大作略具苏味,但不耐细看,笔法和结字尚有不少毛病,自己检查,具体就不说了.圣教临得还不错。
十九、(答北溟之鱼评李文采)李文采先生是真正的科班出身,而本人却无师承,他更是受我尊敬的前辈.以前曾有通问,然迄未谋面.他所临米帖,第一次拜读,觉得比我临得地道,几下真迹一等.我之于临,往往浅尝辄止,故精神远逊.我想差距就在这里吧。
二十、(关于临摹答秋少痴)昨日从张家界培训班归来,迟复为歉.临摩方法是我在班上讲述的内容之一.其实很简单,就是孙过庭的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十字箴言.要做到,只不过是初上手必须慢而准而已.我提倡一比一临写.学员很受启发,找到了长期临不准的症结所在.我想,对您同样会有一些触动。
二十一、(答hexianliang)两三年而至此,天分可喜,望你珍惜.你的创作稍得王铎笔意,但未在他的来源上打牢基础,遽学驰骤之态,恐难为长久之图.仍要提醒你,写字不可鲁莽粗心,延头什么意思头能延吗?故必为延颈之误.还有两处错误,自己找一下。
二十二、(关于学米答米贩子)要做到比较相似,只能亦步亦趋.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端详笔法和字法层面上必须记住的东西,而这些又是对以后自运起关键作用的.但是我们又应知道作者下笔不假思索,这是熟能生巧因势利导的结果,所以速度不仅不必成为初始的忧虑,而且我们到时是觉得不得不应该快的。
二十三、(关于米与二王答小小小小等)米芾<方圆庵记>确有大王意味,但他在此前风格已基本确立,其形成当受欧阳询沈传师褚遂良等家影响,而此基调基本上贯彻始终.大王对于小王而言,予米的作用似乎并非主要的.因此"若无圣教打底"云云是未必然的.另外,<兰亭>因是唐人半临半摹,故与几本响拓的精确度还是有差距的,这就是我觉得学王不如从圣教入手为好的原因。碑刻不如真迹,何况蜀素又是五合交臻的杰作。我虽不会劝你从一而终,但在某一阶段必须择善而从,而且心无旁骛.三心二意必然一无所获。
二十四、(关于用笔答网友)点画越长,越需要有变化,否则便失于单调.长横如此,其他亦然.按提按并使之波动,是常用的笔法,这似乎不必细述吧。
二十五、(关于学米避俗答山居读易生等)越易上手越易俗。我看学赵比学米更易俗。何故?因为赵平易近人,学者往往可以举一反三,所以貌合神离也就难免,乾隆即是如此。这种俗应归入平庸一类,尽管它还不是完全不堪入目。而浅层次的学米,弊端或许更多。米字个性强烈,点画跳荡,字势欹侧,而且带有一些特殊标记。初学者一般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如果盲目拼装,虽能一目而知出于米,但其俗恐怕只可说是恶俗得俗不可耐了。这两种表现不同,其俗一也,都是“且学一家忘一家”其实是不可能的。学什么就会不知不觉受到影响,所以先入为主尤其重要。红袖说得好。后博就是博采各家之长,但须防止乱采,风格离得太远的不能嫁接。有的书家就这样给毁了。浅尝辄止所致。那麽如何医俗也就不言而喻。但必须强调读书知礼的重要性,因为书法毕竟不僅僅是技法层面的事情。
二十六、(关于用墨答wangxiu)我觉得墨分五色是借用国画技法名词。墨法在明代之前只有无意识的表现,如写得只剩不多墨了,却又要添写几句,蘸了点清水,不经意出现淡墨。明人从水墨画得到启发,有意识地引入书法。林散之善用淡墨,应是学过董其昌的缘故。
二十七、(关于魏晋持卷书即书于弧面者答周师道)魏晋持卷书即书于弧面者 ,奈尔白:窃见魏晋持卷书即书于弧面者也。 如大王寒切一帖,其晚年书也,此类形迹仿佛能寻。 试以铺纸持卷两式分临,则后式较易逼近之。 至北魏书碑,写于大幅平面,亦生面别开之契机耶? 今持卷书成此纸,作为回帖,参预讨论。幸甚幸甚
曹宝麟:师道乡兄如晤:魏晋书于弧面,有不少人持此说,包括孙女士《书法有法》。这种执法虽有图为证(那些后人作的图能否为据且勿论),但左手执卷(除非纸下有垫物),右手挥运的姿势,愚总觉是不可思议的。吾兄能否用数码相机摄下演示过程以解弟惑,如何?奈尔敬回
宝麟兄道席:甲) 窃自3-4年前上网得读大王等书迹清晰大图,每追索其笔画笔势之起、承、转、收项。遇生惑若谜者,欲求解释,乃自做各种自己设计之模拟试验探索。其中包括不据案持卷在弧面上书写及不据案持册在小平面上书写。
乙) 私试持卷在弧面上书写,意在体会它同平面铺纸书写用笔之差别,寻求今人可能已不明白的古代笔法,看是否值得揭为今用。其他试验皆类此。不为提倡杂耍或卖弄。
丙) 私试持卷在弧面上书写时,左手执纸卷(纸下有垫纸),卷径约二寸时最便握。曾试过--卷近腹部和近胸部两种位置;--又分试站立写和坐着写;--运笔的右手肘靠右腰或不靠。由是已有8种主要姿势组合,恕不一一具图。
丁) 点滴肤浅体会:有些魏晋帖可能非以铺纸而以持卷方式写成,如大王《寒切帖》。以持卷式想象其行笔过程起、承、转、收诸项较易理解,以持卷式临写较易逼近。(鄙见《寒切帖》横画每每中粗两端细,竖则无此特征;字迹在行轴附近墨量比较集中,为其可能写成于弧面上的物理线索。其间或有今人已不明白的古代笔法,或可揭为今用。
戊) 一个假设:左右手配合的书写运笔操作不同于只用右手运笔的书写操作。例如,今常用的右手对笔的提按动作,在古代很可能有过的(恕不在此考据) 左右手配合的书写操作中,可能或可以、全部或部分地由持卷或持册的左手以反向的动作替代(左右手配合,形像些譬若打锣;左右手配合还譬若端碗吃饭,每个中国人都会,毫不神秘,根本不值得卖弄)。在下于书法,业余玩票者也;参与讨论,重在参与也。知无尽,幸获教。
夏热顺候
台安! 奈尔谨顿首 2003.8.5
二十八、(关于刷字答读易生等)所谓“刷”,我的理解就是“沉着痛快”四字。历来象老米这样对毛笔控制到无不如志的书家恐无三数人,这是他学褚最久得到的好处。他无一笔不悬手,应出于心解。用这高标准严格训练,才谈得上无往不利。沉着,是留得笔住;痛快,是恣肆自如。既进入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大自在之境,隔阂被打破,那么感情的抒发就毫无罣碍了。当然,知易行难,这在我还是一个努力的目标吧。“米芾在直线上好用,但在曲线上就没有那么如意”你说得有些道理。刷字我用“沉着痛快”释之,一般人只知一味痛快,遂堕一偏之失。书法之所以成为艺术,节奏感是其标志。所谓节奏,就是有快有慢。痛快,自然是快,那么沉着也就不言而喻。落实到具体,则是直笔当快。因为无非提按而已,比较简单。而曲线由于有方向的改变,因此必须稍慢,尤其是有所应接的曲笔,如长撇和钩等,皆须特别留意。
  二十九、(关于学草答杨红业)自觉才情不够。草书尤其是狂草最难,历来以狂草名世者极少,可见能摘龙颔之珠的难度。因为在急速的运动中做出复杂动作是太难了。我的集子里也有几件,当然是凑数的。但学一点也不无好处,当可强化笔势。
三十、(关于现代书法答渺小)我们不但切忌禁止尝试和探索,反应鼓励创造。别人愿意玩玩新花样,亦无可厚非。而有些天分很好的年轻人确实写得不错,我向他们致敬。要相信历史的公正,好的总会流传下去,汇成传统。
三十一、(关于行书章法答凌云)记住一句话,即达到对立统一。对立,是强化对比。表现在笔法字法章法各方面;统一是使其和谐而已。 
三十二、(关于学篆答不闻堂)你的小篆学的时间不算短了,基本要领也已掌握,笔力不错。要防止美术化倾向而导致的俗,只有多临帖,望你把握好。
三十三、(关于苏、黄答适庐)苏字的学习,大概始于二十年前,而学黄则是近几年的事。有苏的基础,学黄就较容易,因黄本也是学苏的。但苏黄的本质区别也是明显的。字形而言,苏扁而黄方,线质则苏肥而黄瘦,结字也不很相同。至于取舍,好象也不是刻意的事情,你学过什么,笔下自然就会显露出来。喜爱哪一家不能强求。我对苏米的分析,可参阅拙著《中国书法史宋辽金卷》。你的最后一句,既说是习气,便不能不认为是长期而养成的了。
三十四、(关于书法教学答新文字)这种局面的形成,与时代的发展大有关系,非个人之力所可左右。以后(时间上,可能有较远)的书法教育,我觉得应当是以两种教育形式占主流:(一)纯艺术性的专业人才的培养;(二)作为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而存在的教育。 要找到好的书法老师,主要看个人的识鉴和机遇。
  三十五、(关于蔡京与王铎答米贩子)另外一个问题的回复:“书以人传”也是我国的传统心理。蔡京为“六贼”之首,是祸国殃民的首恶,他的书作流传不多,不能说没有道德的取舍在内。王铎只是“贰臣”,道德审判就没有那么严重。再加上年代较近,流传就相对为多。
  三十六、(关于手臂悬空答泥山村人)悬手对高桌椅产生之前是不存在问题的。产生以后,使偷懒得以伴生。我想悬手不算什么大难度的事,只要约束自己,久之便成习惯。悬手的好处,当然是得到极大的自由。
三十七、(关于学米)他的儿子们当然首先是受到影响的,而学得最象的应是吴琚,学的最好的应该是王庭筠。时代远些的,受到的影响就不可能比较单一,如明代的董其昌和王铎。我学米原先也比较单一,这是学习的必需。但逐渐也应参入一些其他各家的风格,主要是米所从来以及并时的,如苏黄等名家。当然,以米为面,是脱不了的。关于吴琚,我在九十年代的《书法》上,曾经写过一篇《吴琚散论》,可按索引参看。
   三十八、(关于蜀素答清石)此帖乃米老五合交臻之作,字数多,习气又不重,故窃谓最足学。由颜及米自然好,因颜本是米源头之一,上追是明智之举。
三十九、(关于学书答窦窦)我打字尚不熟练,只能简要回答您的问题。您说创作有集字感,我想老米集古字时也会如此,从不统一到逐渐统一,最后化为自己的血肉 ,这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您提议我抛弃老米,自成一家,道理固然不错,但我想要割断所学的血脉是不可能的。一个人不可能空无依傍。我只能以米为面,再掺入一些其他各家的东西,力图以古典的技法写出自己,哪怕写出一点自己的面貌,能体现学问和胸襟即是有异于他人了。我是为此努力的,不知能使您满意否?
四十、(关于学书答缘墨)1.临写和创作是两条腿走路的问题,不能偏废。2.小字当然比大字容易。东坡云:“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望您观看我编写的书法史。3.贯通无非是一个“势”字。钱穆父戒米芾“当以势为主”,米乃大悟。我们应对照米书,参透他悟出了什麽。
四十一、(关于书外功)我觉得“书外功”主要是文史方面,能把王力四册《古代汉语》一字不漏地通读几遍,已足受用。并非是我业师便这样说。
  四十二、(关于魏启后答子非鱼)我十二年前首次见到魏启老,印象不错。去年第二次访问济南,我要求去见的老人也只是魏启老,足见我对他的尊重。在国内象他这样门庭若市者是不多见的,其势头如从耳闻算起,至少也要十五年了,既然不衰,说明极受欢迎。老爷子家里竟然没存货。买主头天付钱,隔天交字。这样,流向市面的几乎都是应酬品。但我见到自藏精品照片一册,书画俱佳。他的山水画倪云林一路,与他书法虽学米而出以平淡简远可互为印证,格调总体来看是高的。窃以为他在今存老先生中可以首屈一指。
四十三、(关于学米)上面朋友关于学米书的问题,烦请浏览创作和临摩的两套影碟中鄙人的说解部分,仅供参考而已。至于学行书是否须先从正楷学起,恐怕见仁见智不一而足。我觉得东坡“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犹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的说法比较在理,也就是说先学正楷为是。窃以为,正书行笔速度相对较慢,而笔法和结字,只有在这条件下才能得到刻意的模拟。自结字而言,正楷阶段须解决结字的常规问题,譬如对称和停匀之类。到了行书阶段,由于笔势的加强(主要是上下字的萦带关系得到加强),结构自然而然地会在常规的基础上有一些变态,即所谓因势结字。这时常规的结字只起到暗示的作用,因此每次写同一字都不会按模脱墼。当然,经典的行书范本还是要下大力气来学习的。无论正行二体皆须取法务上,这就毋庸赘言了。
四十四、(关于王献之劝父亲“大人宜改体中的“改体”具体是指什么答fyw)我觉得你有些偷懒,未能独立思考。你既看到这句话,如果引用者标明出处,你应可追寻到原文;如果引文不规范,似亦不要轻易放弃,何况这句话并不冷僻。此实出唐张怀瓘《书估》,望你找来读一下,当能明白,不懂再问如何。
四十五、(关于学米答张铁牛等)连带下面一位一并回复。二位的情况恐怕相近,都是临摹未精所致。如果只不过是浮光掠影,甚至觉得可以学一半丢一半,还美其名曰意临,那么我觉得永远在门外徘徊。先合后离,谁都知道。如合已做不到,便一切无从谈起。
四十六、(关于学魏碑答笑论春秋)您问我这问题,几问道于盲,但也不妨谈一下拙见,供参考。魏碑相对唐楷有奇的一面,这是就结构而言。结字必须奇正相生。如果一味地正,便索然无趣。唐楷总体来看,正多于奇。虽显得正大,但更多作意,颇乏自然天真之趣。唐楷基本上沿着东晋一系发展而来,而魏碑则较多钟卫遗意,也就是说更古一些。苏黄米批判唐人,用米的话说就是一笔书。我的理解就是说不能八面取势以结字。所以学魏主要着眼于结构,而不必计较因刻凿而然的节角,如描头画角便属舍本逐末。何绍基于右任用帖法写碑,可称善学。我以为最好配合北魏墨迹,观其下笔处。不知能否给予您一点启发?
四十七、(答网友用一句话概括对米的认识)米芾是历来笔法最丰富也最复杂的书法家。
四十八、(关于临写如何应用于创作答耿昱)我觉得你临和创之间的差距还较大。解决的办法是加大临的力度,辅之以创作。比例大概为八比二。这时后者只起检验效果的作用。这比例以后可调整,直到持平或反之。至此大概可以随心所欲了。谈何容易做时难,过程至少得十年以上。
四十九、(答窦煜)你应让我看看临作。你笔性稍好,也很聪明,但入古未深,整幅较平。具体地说则是笔法简单,结字稍平庸,章法更为平淡。尤其是相同的字变态不多,就是旁涉较少所致。
五十、(关于苏、米答冬冬)苏的面目较单一,而米则比较多样。考其原由,即因笔法造成。米无一笔不提手,得到无限自由,这是他能八面起倒因势利导的根本原因。而苏大多凭桌行笔,因字大而不得不提笔时,就产生〈黄州寒食诗〉等杰作了。当然这不等于说苏字易学。苏属学问字天分字,得面目易,得精神难。学赵亦复如此。学米学苏各有所好,虽不能说不可并学,但必有所侧重。
  五十一、(关于读帖与临帖)读帖是对临帖的补充,不可忽视。临帖往往专注于细节,只关顾与前一笔的关系如何,准确与否,至于与上字右字的距离,那只不过是落笔时拟测一下而已。读帖就弥补了这个不足。但读帖并不是泛览,而是顺着笔势来读,与古人书写的顺序相同。由于视野较宽,就能发现一些章法的奥秘。譬如数字渴笔,则右边必是浓重之笔等等。
五十二、(关于提按与绞转答红树里)古人说心不知手,手不知笔,是书写的最佳状态。我在写字时只关心纸上的字迹,而无暇顾及毛笔处于中锋还是侧锋,总之中和侧是交相为用的。提按已是习惯的动作自不待言,至于绞转,也不过是微调而已,自己未必十分意识得到。所以转笔与否,经常聚讼不已,有人仔细就说有,粗疏忽略就说无,我认为肯定有。但一路转过去的说法我并不相信,因为做不到。
五十三、(关于章法答火龙山人)你说的不无道理,但表述不够准确,因为一般不会单字成幅。似应这样理解比较妥当,如以行书为例,即须从平正一些的法帖学起,获得常规的结字方法,而连缀成篇 ,因势结字,就会在常规基础上生发态势。这种受常规约束的变态,在另一篇的同字中便会不同,因为这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结果。你说的各个方面,乃学习中积累的经验,也是在创作时不可或缺的。
五十四、(答杨红业)杨红业:我倒觉得苏的成分很多, 似乎先生正想集宋四家于一炉,同时上窥唐晋而自成一家。先生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将字过早结壳,而是不断将书艺推向新的高度
曹宝麟:红业君甚具眼,窃以为若非无源之水,还是清可见底的。我学米参以苏黄,苏在前,黄在后,所以大家皆觉伪迹,不足怪也。如此尝试还请方家教我。甚谢!
  五十五、(关于珊瑚帖答秋水回波)我最喜欢《 珊瑚帖》,您所指两件大字固然不可多得,但窃以为《珊瑚帖》神采似更飞扬,另,形式感也很有不期之趣,不知以为然否?
五十六、(关于米书小楷答少主)米芾小楷,严格地说只是小行楷,除《向太后挽词》和《呈事帖》外,即是所谓“跋尾书”,因不应人之求,自藏也就留存不多。米于小字自视甚高,当然其高超处亦非他人可匹敌。学小楷自米入,亦无不可,这是个人喜欢的问题。他的小行楷十分精到,结体也很骏迈,相对大字而言,较少跳荡习气,至少我觉得应该学。拙见仅供参考。
  五十七、(关于做学问答白雪歌等)你说曾有考研究生的打算,那你已有本科学历,可能并不是文科吧。但这不会对你自学那些高深学问产生障碍,因为文化层次已经决定了。所告三门都相通。建议你邮购北大中文系和历史系的相关教材,教材科应有目录。考古学肯定有而考据则不会有。你准备化五年时间,我想你足以找到做学问的门径了。拙著《抱瓮集》九一年在台出版。这种书不搞碑帖考据的人不屑一顾,但国内同好欲觅无所,也是遗憾。当时印数太少,现在台湾大概也已卖罄。我准备在国内出一增订本,增加十多年来的论文,届时求教于大家。
  五十八、(关于什么是书法?什么是书道答闻正)叫法不同,其实一样。

留言咨询
提交留言 (* 为必填项目)
* 姓名
* 内容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