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藏品
赏墨斋 » 所有作品 » 个人藏品 » 金石学家鲁九喜先生书法为寒斋题《赏墨斋》斋名

金石学家鲁九喜先生书法为寒斋题《赏墨斋》斋名

作品简介:金石学家鲁九喜先生书法为寒斋题《赏墨斋》斋名
0
我要询价
作品描述

鲁九喜书法

鲁九喜书法

鲁九喜

鲁九喜,祖籍山东,生于70年代,南开大学毕业,斋馆号为养山堂、后千甓亭。
喜读历代金石杂刻,长于鉴赏,于汉魏北朝时期石刻尤为倾心。
书法擅篆隶,篆法取自《天发神讖碑》,奇崛生动,别具一面;隶则杂综汉隶及明清各家,温润典雅。又长于题跋,以乾嘉金石家为楷模,超迈时流,迥异今声。


我说“九老”鲁九喜(王宝林先生 文)

      在学术界,不少作者或出版社喜欢请名家題签,被请者多为德高望重的学者或书法家。如上海图书馆老馆长顾廷龙先生,据说题过近八百种,我买过一本《顾廷龙书題留影》,可谓洋洋大观。近几年,我见到多部中华书局出版的学术书籍和一些金石书法的书籍,题签者署名“鲁九喜”,字体有楷书、隶书、篆书,皆温润典雅。我曾自诩为书法家辞典,凡是有点名气的书法家在我的脑海里都会有印象,这次却失灵了,怎么也搜不到鲁九喜的名字。
      难不成这是一位民间大隐?
      怯生生咨询朋友圈,大家都笑我孤陋寡闻。原来,鲁九喜在被誉为“收藏小资”的金石收藏圈名气很大,以“养山堂主”的ID纵横“书法江湖”多年。他不仅收藏宏富,而且用心于金石上的学问,其金石题跋在金石圈内已然是有口皆碑了。有些前辈学者、师长称他为“老九”,平辈的朋友们尊称他为“九老”,也有人称他为“九爷”,当然,这个称呼并没有辈分上的意义,更多的是好朋友之间的调侃。其实,很少有人知道他身份证上的名字——鲁东彬,也很少有人知道他今年只有37岁。
      了解“九老”始于翼庐孙海鹏先生一篇流传在微信朋友圈里的妙文——《胶东一布衣》,翼庐诙谐的语言描绘出活脱的“九爷”形象:“一个从来都不肯放弃倔强和独立人格的人,一个不愿意违心做事和希望简单生活的人”。潇洒、真诚、简单、直爽、可爱;结识“九老”始于止堂老兄,我筹划“翰墨贺良缘”,止堂说请“九老”写一幅吧。“九老”在止堂老父亲手工打格的对联纸上以楷书作联:“握管描娥传汉殿,吹箫引凤上秦台。冰岩先生、思凡女史结褵之禧。岁乙未春二月,鲁九喜敬贺。”作品透着文气,很雅致。收到后,我得寸进尺,请书“三惜草堂”匾额,不久快递到了。寄来的却是十堰一位朋友的堂号,“三惜草堂”寄到了武当山下。收到隶书的“三惜草堂”,我再次得寸进尺,请止堂代订了十件楷书、隶书长联,因为我觉得“九老”写的长联有梁任公的味道。这是我第二次真金白银购藏“非著名书法家”墨宝,上一次收藏的是被称为“玉老”的王家葵先生墨宝。而二位都堪称“今之古人”,如果给他们换上棉布长袍,放在民国文人行列中,当不差分毫。
      “九老”祖籍胶东,出生于津沽,毕业于南开,就职于京华,是地道的“理工男”,却以金石家名世。他幼时读书,偏爱文史类,也看了很多清代的信札和抄本,而其中的线装古籍和碑帖拓本,则成为后来嗜古成癖的渊源。由对古旧碑帖拓本的喜好,他转而对金石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拓本后面往往有前代金石学家的题跋,是关于碑刻中某字某文的讨论辨析,这些文字与以前读古本小说一样,不止是有结论,还有悬疑,所以逐渐会引导你参与其中。他曾经说过:“读古代的题跋,其实不是大家理解的枯燥无味,很多题跋是在互相讨论辨真辨伪,这些都很有趣,与诗文一样有性情。并且现在有非常多新发现的文字资料,都是前代人没有见过的,非常有必要整理。”他自言白话文的书读的少,简体字看的少,甚至用硬笔书写,也都是繁体字,这大概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去过“九老”之“后千甓亭”的朋友都会惊叹他的收藏。他曾跟随王靖宪先生学习碑版鉴赏。王先生是国内著名的法帖研究专家,对历代碑帖版本鉴定极其擅长。王老又是一位收藏家,藏有碑帖一千多种,收藏有史料价值的古石砚、澄泥砚等300余方,并出版了《古砚拾零》。“九老”开始时所藏碑帖原拓,后来改玩残碑断简等实物。他常下江南收购古甓,一般周五晚飞到杭州,周六杭州古玩市场收购些古甓,周日宁波再买些,周日晚飞回北京。他搜集到的古甓,时代跨越汉到唐宋,其中尤以东汉及东西晋数量最为巨大,正在整理的《后千甓亭砖录》收录品种竟有一千五百种之多,并且都是新出现的品种,其中价值自不待言。“九老”也成为当代古甓收藏一大家。
      “九老”年幼的时候,他在父亲的督促下临习各种碑版法书,最初是从唐四家的欧阳询入手,十来年时间,一直在学习《九成宫》和《皇甫诞碑》。后来开始广泛涉猎两汉、魏晋碑刻及唐宋法书。他平时喜欢做蝇头小楷为碑帖拓本题跋,也做大字榜书,取法邓石如、金冬心,篆书则写《天发神讖碑》,奇崛生动。他自言不懂技法,也不知道当代书法。很少使用“书法”这两个字,说的总是“写字”。他主张在广泛涉猎的前提下,选取符合自己性情的来学习,而并不一定要拘泥于秦汉魏晋。他自言幼时受馆阁体影响很深,小时候看馆阁体的信札,忍不住就喜欢临摹几行,现在还自觉不自觉的写出来。馆阁并不是不好,至少是基本功,清代几乎所有的书法家都写过馆阁,但不影响他们之后的发展创造。他长期浸淫在故纸堆中,所以落笔即有古意,而与当下的流行面貌完全不同,有旧时文人气息。尤其是他的题跋,以篆书题签,以楷书题跋语,位置上中规中矩,绝不喧宾夺主。跋文简洁明了,话语平实,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卖弄学问。可以说,在当代众多题跋高手中,他最接近清末民初的文人味道。难怪王家葵先生在《石头的心事》一书中写道:“九喜于金石碑刻见解尤深,我一直目为黄小松(黄易1744-1802,著有《小蓬莱阁金石文字》)、孙渊如(孙星衍1753-1818,著有《寰宇访碑录》)一流的人物,故临纸踌躇,迟迟未敢下笔。”
      瘦瘦高高,戴着副眼睛,一副文人相的“九老”,从不以书法家自居,没有参加过当下所谓的展览,更没加入各类协会,可喜欢他书法的人却越来越多。这几年,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吉林文史等尊古的出版社三十几次请他为学术、文史书籍题签,这在当代书法家中绝无仅有,老一辈也只有顾廷龙、启功二位先生而已。这是何等的荣光啊!
      关于他的书法,关于他这个人,我想借用他的一位画家朋友春在君先生的文章作为本文结尾:
    书法的传世须得综合多元的条件,要经时间的洗礼还如磐石般的坚固更是不得了,其无非有两点:书以人传,人以书传。
    书以人传说的是个人的德操和涵养,典范垂世。人以书传便是传承笔法,融会学养而自成一家。
    鲁九喜的书法是传承古人笔法的,发笔使转宽而厚,结字茂密,配合敦厚的用笔,全是裕如调度。
    他是金石家,一句跋语可抵千言。那是博洽的提练。这是九喜先生书法背后的风景。先生深具赤子之心,立时流而异时流,有时看他很遥远,仿佛三代吉金。有时很近,他就在身旁,时时对你有启发的喜悦。
                                                                                                                                                2015年11月5日华灯初上时于三惜草堂

留言咨询
提交留言 (* 为必填项目)
* 姓名
* 内容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