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信礼
赏墨斋 » 所有作品 » 名家信礼 » 著名学者孔凡章先生致徐仁初先生信札

著名学者孔凡章先生致徐仁初先生信札

作品简介:著名学者孔凡章先生致徐仁初先生信札 作品尺寸:18*29
孔凡章先生号礼南,1914年5月生于成都,1999年9月逝世于北京。他是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对中华诗词事业贡献卓著的诗词大家。
刘梦芙 先生“五四”以来词坛点将录评孔凡章(1914-1999)为--天佑星金枪手徐宁
先师孔凡章先生,字礼南,四川成都人,出身世家。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五十年代后任省围棋队教练,爱女祥明为八段国手,多获冠军。八十年代初迁京,受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任馆中诗词组组长,《诗书画》丛刊编辑,著《回舟集》一至四卷。其诗雅正深醇,尤擅梅村体歌行与七律,精品极多,而自谓倚声之道,非其所长。实则恪遵法度,严守音律,琢语精工,设色妍美,冶两宋精英于一炉,不拘窘于独家门户,《回舟》诸集存词近四百阕,洵美而富矣。青年时代词,多抒发忧国抗敌之忱,剑气箫心,交相辉映;晚年词尤宏开新境,异彩纷呈。多前贤笔下所无之题材,瑰玮出以雄奇,婀娜融于刚健,如裁蜀锦,如铸合金。
0
我要询价
作品描述

追忆中央文史研究馆员、诗人孔凡章先生
http://www.hljnews.cn 2012-09-18 08:45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1994年8月,中央统战部领导为朱家溍、秦岭云、王世襄、黄均、孔凡章(前排左三)5位馆员祝寿。

孔凡章先生号礼南,1914年5月生于成都,1999年9月逝世于北京。他是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对中华诗词事业贡献卓著的诗词大家。


一、诗词是他心中的“江山”

孔先生一生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作为围棋教练,拥有许多围棋弟子,包括他的女儿、我国第一位女围棋八段孔祥明;二是作为诗人,拥有许多诗词弟子,入室弟子如刘梦芙、魏新河、曹长河、王蛰堪、尽心,包括笔者本人等几十人之多,私淑弟子无数。以至有文论曰:“当是时也,河之北关之外以诗词鸣者,泰半出其门下”。

他把围棋的技艺传给独生女儿,却把诗词的技艺传授给众多弟子。这很有趣,因为这很容易使人想起传说中华第一个上古帝王尧,尧也是有两样东西:第一样也是围棋,第二样是他治下的江山。尧把围棋的技艺传给自己的儿子丹朱,却把江山传给了舜,于是后人附会说在尧心中,江山就是一枰棋。从这个角度讲,孔先生心中的江山就是诗词了。

先生临终口占七绝一首,这首诗既是他作为诗人向这个世界的诀别,也是他作为父亲向女儿的遗言和嘱咐:

未有涓埃报盛时,百年功过自家知。

孓然归去无长物,留得回舟四卷诗。

他从11岁开始写诗,享年85岁,一直写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在他心中,四本诗集:《回舟集》、《回舟续集》、《回舟三集》、《回舟四集》,是他一生唯一“长物”,是诗词陪伴了他一生,诗词就是他心中的“江山”。
二、京城新“竹林七贤”

孔凡章先生1936年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政治经济系,解放前在经济界谋生,雅好诗词和围棋,曾入围棋国手顾水如所创之中国围棋社,得顾先生无私真传,解放后入选成都市体委围棋教练,是蜀中围棋事业奠基人之一。十年浩劫之初,围棋被列为“四旧”,他曾在棋园当茶倌,在游泳池当守门人。后入选四川省围棋队教练,在取得骄人业绩后,于1979年在主教练职位退休,1982年赴京随女儿祥明一家居住,此后他把主要精力用于诗词,日咏新声,整理旧作,广交诗友,传授诗学。

初到北京,先生很快结识了一批诗词高人,经常往来唱和的有六位:萧劳、马里千、魏石山、刘蘅如、杨俊选、吴柏森,萧老戏称此七人为“竹林七贤”。当时萧老年龄最高将近90,吴柏森60岁上下。七人皆有诗才,时通声气,频聚雅集。那时诗词在社会不受重视,一般人眼里,他们都是些“前朝遗老”,退休没事干的“闲人”,弄些平平仄仄,打发时光而已。当时除萧劳先生在河南老家出版一本诗词曲集外,其余六人都还没有结集付梓。刘蘅如先生手刻《康城十咏》送人,读之无不称好,我现在手头还有原件。他贵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其子贵为内阁部长,至今亦犹未闻其有诗集矣。他们那一代人不计名利,为诗词传承立下汗马功劳,是当之无愧的前贤尊者。相比时下满目装帧精美、内容乏善可陈,甚至格律平仄、狗屁不通的诗词出版物汗牛充栋,令人不胜唏嘘浩叹。

孔先生有个习惯,即见面、聚会必要作诗。他和吴柏森先生相隔两站地,两人聚会最多。吴先生对此道颇不以为然,说诗要有感而发,强作是作不出好诗的。但孔先生却乐此不疲说:“我这里是宴无好宴,会无好会,诗人见面就是要作诗”。随着结识的诗人越来越多,“七贤”队伍人事代谢,渐次更替,规模逐渐呈现扩大之势,孔门雅集日多,这个“门规”到他逝世都没变。

孔先生对诗词事业的挚爱无人可及,令人心生敬仰。凡是诗词爱好者,地无论南北,人不计尊卑,皆引为同道,或交游唱和,或悉心指点。他有一方“愿遍交天下诗人”闲章,还写下“十年京国惊回首,除却诗人不往来”诗句,足见其理念之坚。

三、文史馆是他最好的归宿

1987年2月,孔凡章先生在进京定居5年之际,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从此他有了一个绝佳平台,进入人生最快意阶段,随后更兼任馆员诗词组组长,其诗词作品也逐渐被社会认可,声望日隆。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的遴选,有着十分严格的条件。当年有人托毛主席介绍入馆,毛主席复信说“文史馆员条件颇严,我荐了几人,未被录用,未便再荐”,其严格由此可知。孔老乃一介布衣,非官非学,又属京外退休人员,竟能顺利入馆,若非诗词之助,不亦怪也哉!

当然仅靠诗词也是不够的,我揣摩孔先生入馆,定与两个人有关系:萧劳先生和吴空先生。前者已在之前入馆,后者当时正担任主持工作的副馆长,两位皆诗,必尽鼎力推荐之忱。当时馆内诗词力量不甚理想,有此高贤必得中枢延纳。以上分析并非无根据臆断,因为在此前孔萧相交甚密自不必说,孔入馆前即有《答吴空先生见赠即步原韵》诗一首,并加注“吴掌中央文史馆”。诗中还有“料得凤池春信早,梅花消息报樽前”句,可知二人早已开始唱和。

其实不管何人介绍,因何际遇,孔先生之入馆,确属实至名归。他任馆员12年,以极大热忱投入到诗词事业中,作为馆员诗词组组长,平时组织来馆诗词活动、外出采风、配合书画组创作、编辑《诗书画》丛刊中的诗词部分等等。他的年龄当时在馆员中还不算高,身体又很康健,诗词功底深厚,创作力十分旺盛,出色完成了馆里交给的许多工作任务。

由中央文史研究馆撰写并发布的《孔凡章先生生平》中,说“孔凡章先生一生热爱祖国,追求光明,为人正直,淡泊名利。他非常珍视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这一荣誉,只要馆里有工作,总是热情投入。他一直关心馆务建设,提出过不少有价值的建议。先生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所作的贡献,先生的高风亮节,将同他优美隽永的作品一道,永远流传于世”。

这是我自1985年10月到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工作以来,所读到的最富有文采、最富有感情色彩的一个生平。
四、“你们活着就是贡献”

孔老1987年入馆,出席了当年农历正月由中央统战部和国务院办公厅举办的参事馆员春节招待会,以及10月举办的中秋招待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习仲勋同志均出席并讲话。

仲勋同志曾长期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和秘书长,与许多参事、馆员熟识,每次见面都直呼名字,谈笑风生。孔先生是第一次出席这样的聚会,听到仲勋同志讲话,感到十分亲切,很受鼓舞。

仲勋同志在正月聚会时,听到参事馆员们在各自岗位上出力献策,做出了很多成绩,十分高兴。他向参事馆员拜年时说:“大家多健在一天,就是多一份贡献”。10月5日中秋聚会,地点在紫金宾馆主楼大厅,仲勋同志致辞说:“值此中秋、国庆和党的十三大即将召开之际,我们的聚会更有意义。在座的都是老朋友、老大哥、老大姐,你们保持健康就是对国家的贡献”。说完他又补充一句:“你们活着就是贡献!”他话音刚落,掌声和笑声响成一片。

参加完正月聚会,孔老一口气写出四首七律,抒发“吾生三阅国兴亡,霄汉今临日月光”、“不是乌衣王谢燕,一枝犹借上林栖”、“盛世无闻知陋学,华堂何幸礼群贤”之感慨。

中秋聚会,孔老又闻仲勋同志亲切话语,情不自禁,席间便赋诗二首:

窗曳轻罗漾锦芳,明轩济济聚冠裳。

文章无补人间老,廊庙关情语重长。

桂子飘香银汉静,菊花摇碧玉生香。

衰年报国今知矣,但葆顽躯寿且康。

新蟾流影照华筵,惟岳讴吟凤阁篇。

祝酒同登无量寿,赋诗相庆太平年。

北辰炳耀苍生望,南仲勋名赤县传。

伫见沧波澄海峡,江山明月两团圆。
这两首诗是专为响应仲勋同志致辞而作,把仲勋同志的关切称为“廊庙关情”,明确了要“衰年报国”,必须“但葆顽躯寿且康”。特别在诗中,特意巧妙将仲勋同志名字嵌入,以资纪念并表达崇敬之情。如今习孔皆已仙逝,再读此诗令人怅然!

五、骑车到机关讲授诗词

孔先生入馆后做的第一件事,竟是主动要求到机关为工作人员讲授写作古诗词,即教年轻人如何“作诗”。

听课的除了我们十来个工作人员,记得还有王海容副主任的侄子王宇清也慕名前来。孔先生让我们买了《诗韵合壁》、《龙文鞭影》等工具书,然后从诗韵、平仄、对仗、词韵、词牌等基础知识讲起,边讲边留作业,让我们动手“作”。开始先学对“对子”,他出上联,我们对下联。而后依次作绝句、律诗,词也先作小令,再作长调。作业初以牡丹为题作一绝句,以后每课均留作业。先生对讲课极认真,下足了案头功夫,每次都要先发讲义。那时机关还没有复印机,他需把讲义一笔一画刻在腊纸上,再按听课人数印出来,讲课前人手一份发给大家。当时每周工作六天,每到周六下午,先生就骑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车把上挂着一个黑色破旧皮包,赶到机关讲课,讲完再骑车回家。学诗的人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专心致志,有的一曝十寒,还有个别人不过是跟着凑个热闹。但先生并不在意我们的水平,依然兴致很高一课一课讲下去,持续讲了大约一年时间。

先生认为今人爱好古诗词不仅要能懂其意,而且一定要动手写,动手去“作”。会“作”诗词,才算是真正喜欢诗词,也才能算是地道的中国文化人。他说:“如今年轻人只是在学校里学一点诗词的一般知识。即使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也只是听教授们讲:‘关关’,鸟叫声也;‘睢鸠’,水鸟也;‘洲’,河中沙洲也……学生能读懂,也能进行一般的赏析,就算大功告成。学生既不学怎么‘作‘诗,教授也不教怎么‘作’诗,也许教授自己并不会作诗。这是今天中国的读书人与过去中国的读书人最大的不同。过去读书人如果不会作诗,简直不可思议。而现在大学中文系毕业的也不一定会‘作’古体诗词,特别是不一定能作好古体诗词,此乃当今中国文化人之大不幸也,也是古体诗词之大不幸也,更是中华文化之大不幸也。”

先生特别强调要完全按照古体诗词的规矩“作”诗,必须熟练掌握诗词格律,学习作诗技巧。我们每次将作业收齐后交给他,他总要认真判改,认真讲评。他讲课是没有任何报酬的,完全靠一腔热诚。他还从自己家里找出奖品发给作业优秀者,以资鼓励。我曾有幸得到一方石砚,现仍摆在书柜里,每睹物思人,生出万千感慨。先生视诗事为信仰、为事业而躬行践履者,以远古之填海精卫、移山愚公,西人之布道宣教者,差可比拟也!

六、与启功先生的诗词来往

启功老长孔凡老一岁,他很钦佩孔老的诗才,曾为《回舟续集》题写一律,最后两句是“问我邯郸成步日,他生未卜此生休”,足见其对孔诗之推崇。

凭心而论,启诗亦庄亦谐,谐为其妙;孔诗庄谐兼具,庄为其貌。两位诗翁在诗坛上堪称双峰,各有千秋。他们不仅互赠诗集,也时常交流近作互相求正。

作古诗词,就要“戴着镣铐跳舞”。“镣铐”即格律,包括平仄、粘和对,以及用韵。孔先生教我们是一严一宽:即平仄、粘对一定要严,不能随意违逆;用韵可宽,年轻人可选用新韵。有篇文章论及先生“是主张正宗典雅诗风的”,曾“言辞激厉地对俗白一体大加贬斥”,并因此与“一贯是写打油体的”启功先生闹了一场误会。我读后颇觉讶异。“大胆用新韵写诗”,是先生几次对我讲的,我也听先生讲过启功先生的诗风,他说启老诗词功底很深,正宗典雅的诗作也很多,只是近年来疾病缠身,便写俗白体诗自我调侃,排解苦痛。说此话时,先生似很婉惜。

我认为孔先生是既求弘扬唐音宋韵,又主张与时俱进的。他在一篇序言里说:“意境语言,则倡为时代之音;格律词章,则仍守古人之制。于是百花齐放,延诗学于将来;庶几一线流传,建风骚之别派。各行其是,孰以为非!”又曰:“若坚循旧辙,泥古抑今,则违事物天然进化之理。”当然,他在创作中坚持用平水韵,坚持将入声字全部进入仄部,严谨、严格、正宗、典雅是其诗风。但他也有“当时不作巴人曲,留待今朝好打油”,“岸然道貌全抛却,随意鸡毛搭蒜皮”的诗句,这不是比启功先生的“和韵余痴剩打油”,还要“俗白”吗?窃以为俗白不是问题,问题在格律。两位先生既对格律烂熟于心,雅俗皆能得心应手。且大江小桥,竹枝打油,各有佳什。由是我猜测孔老不会贬斥“俗白一体”,而是贬斥对格律一窍不通者写出的妄称律绝、假冠词牌的“假冒伪劣诗词”。此等所谓诗词者,非俗白也,实垃圾也。先生几次跟我讲,他曾受邀参加诗会,坐在台上,听地位很高的人朗读自己的歪诗,念一遍人们就够受了,竟然又摇头晃脑地一句句讲解,真叫人如坐针毡!于是先生再不参加这样的诗会。

孔先生每有新作,都抄录复印上百份,分寄全国各地诗友求正,同时也必送呈启老。原稿或在尾款处写上“××先生方家 吟定孔凡章求正稿年月日”,或在起首处写“××吟席今呈拙作”,最后再署“孔凡章求正稿年月日”。能与启功先生唱和的诗友应该不多,他也曾将新作送孔老阅正。1992年秋他恭录四首近作共三页纸,起首是“凡翁大词坛郢削启功呈稿”,落款为“一九九二年夏日初稿秋日手录时年八十启功识于浮光掠影楼”。即使是已出版的《启功韵语》,也在扉页上用小楷认真写上“繁章先生斧削,启功呈稿。”两位前辈对诗事之专爱,对诗友之尊重,令人叹服。
七、“迎春曲”现象

1988年12月,孔老写下《戊辰迎春偶赋》七律四首。他依例抄写复印向诗友求正。各地诗友纷纷步其韵十四盐、二冬、九佳、十蒸唱和。1989年12月,孔老又作《己巳迎春曲》四首,作完意犹未尽,又作《迎春后曲》四首,共八首分寄诗友,又复和者云来。1990年和1991年,孔老都分别写了《迎春漫兴》七律八首。1992年12月,作《壬申迎春曲》十首,从此形成定格,每年必作《迎春曲》十首,全国和海外和者达五六百人,一直到他仙逝。

和诗者中,有孔先生同辈的耆宿如蒋杏沾、业衍璋、魏石山、徐续等,也有他的亲授门徒几十人,更有全国乃至海外的众多诗友。这场持续十多年、参与人数众多、影响范围广泛的诗坛盛事,吾未闻有出其右者。称之为“迎春曲现象”并给予阐析,可以留给后人许多启示。

启示之一:平时就有一个诗词唱和队伍,唱和早已是他们为诗之常态。孔老身边有一批高徒和铁杆粉丝,形成长期相对固定的研讨交流圈子。他有一本通信录,内以省份划分,总略千余人,每年《迎春曲》作好后寄发的信就达1400封,而和者也有500余家,规模之大可谓空前。他扶危启蔽,湖海包容,家中常常高朋满座,家宴雅集,胜迹登临,雁书酬唱,佳作迭出。

启示之二:经过数年经营,“迎春曲”已经做成一个知名品牌。它主题固定、时节固定、形式固定、篇幅固定,并且由小渐大,由少及多,持续多年,影响遍及全国乃至海外诗界,而且品质很好,声誉颇佳,具有良好的品牌效应。

启示之三:核心人物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和足够热情。孔老当时已届耄耋,身体已渐不支,又做了切除直肠癌手术,但他硬是坚持下来。他在《乙亥迎春曲》序中曰:“向者每届年终,偶为迎春之曲。数年以来,承海内名家、耆宿、知友、门生,纷纷步韵,感愧良深。然一时好事,翻筑吟债之台,成为常例。改岁无诗,转恐拂和韵诸君雅意。势成骑虎,欲罢不能矣。又八秩衰龄,才枯力竭。自九五年起,中青年诗词友人寄来吟篇,无力再讨论建议,谨此奉闻,诸希鉴谅”!就是这样,孔老硬是坚持下来,一直到他仙逝。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启示:必须有一位公认之领袖人物。领袖非任命者,非自封者,乃众人心悦诚服者也。与孔同时代之诗人多矣,孔之前诗人更灿若星辰,岂独孔可号而行之?非孔号而行之也,其鸣而众人从之也。孔之才德、激情、弘毅、声望,在世时无人可比肩,至今亦未闻有第二人。由是观之,莫非“迎春曲现象”将成绝响?笔者愿与天下试目以待。

八、“情、才、趣”兼备,真诗人之楷范

吾观所谓诗人者,须兼备“情、才、趣”三者,如“品”字三口,上者为情,下者为才与趣。孔先生即兼备此三者之真诗人也。

诗人为诗,端在一个情字。孔先生用情之深、用情之累,鲜有匹者。先生谈起父母辄黯然神伤,几次竟当场大哭,状若孩童。“白首娇儿泪雨垂”、“每忆趋庭心若刃”即真实写照。独女祥明携子孔令文东渡侨居,先生孤留京城由一老妪照顾。83岁高龄手术住院20余天,却一直瞒着祥明,只以常病住院告之,盖因担心“祥明供职异邦,外孙云骢又肄业小学,两人归国不易”,“唯将好语殷勤慰,莫遣吾儿废寝餐”,读来令人心酸。他对门徒倾注深情,对“贫老师友”常常斥资相助,自数十元至千余元不等,有的来京拜访,他经常连火车票和路上吃的都代买持赠。有一年春节前他叫学生代寄了很多钱给朋友,每张汇款单上都亲笔写上“分我鹤俸,聊供春节一醉”两句话。他逝世后,有学生撰联曰:“徒乎,子乎,课徒胜过亲子;父也,师也,有父再无恩师”。

诗人之才,尽在为诗。孔老不仅写下《玉玲珑歌》、《芳华曲》、《涉江曲》等歌行名篇,也写出大量反映现代生活,针贬时弊的讽世之作。他主张“没有不可入诗的题目”,创作了诸如奥运、卡拉OK、化妆舞会等新作,皆清新妥贴,为诗界先。有人故意请他以“彗星撞击木星”、“B超鉴别妊娠中胎儿性别”为题赋诗,他当即填词作诗,佳句迭出,令人叫绝。

人无情趣,交之无味;诗人无情趣,诗不堪读。孔老情趣之广,情趣之雅,人尽可师。他的爱徒魏新河不修边幅,往往十天半月不洗澡,衬衣脏了也不换,经常来京住在孔家。一次为避免尴尬,他穿了件黑色衬衣,反正赃了看不出来。先生识破后诗兴大发,笔飞墨舞,一口气草成诗词一组:《壬申冬日凡章信笔赠某词人誉其穿黑色内衣可数月不换也》:

小序:三秦故郡,九州新事。衣分黑白,有创造之天才;笔写丹青,是鸿蒙之旧迹。祥开景运,瑞应人文。不务本行,懒银霄之振翼;无非旧习,沉翰海以吟诗。

一、先进奇闻世所稀,词人端合入诗题。绛帷有幸添高足,黑布无辜作内衣。妙处在穿三百日,旁人难见一分泥。若非鲍味惊张妪,定是长穿到陕西。

二、庾郎未赋先愁绝,鬓云欲度双腮黑。暝色入君头,教人愁上愁。遇灾空伫立,厨姥催非急。何处是灰尘,长痕更短痕。

三、如此门生黑一堆,尧章发怒自徘徊。无颜再过松陵路,跳入西湖永不回。

见怪不怪斋主人评曰:此组诗词,音韵铿锵,句法精警,巧思入慧,妙句通神。方今之世,普天之下,全民之内,纵目尧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非我词人之好洁出于天性,尚有何人敢当之而了无愧色耶?而了无愧色耶?

此一段趣事,敢问有谁或曾听闻他人若此?更问或曾见过他人有雅量雅趣若此?兼备情、才、趣若孔老者,吾谓之真诗人之楷范。

孔凡章先生及其同时代古体诗词,是在极其艰困条件下存活并发出光亮的。他们虔诚守护着传统格律诗词的法灯,矢志不渝地在中华民族精神家园里耕耘、播种。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我们得以品味中华诗词的珍馐美味;触摸其脉络纹理,重拾对自己民族诗歌形式的信心,唤醒我们以此形式直接参与创造属于我们时代的文化精品。我将孔老喻为带领大家在中华文化遗产中找矿的勘探队长;喻为和大家一起在戈壁荒漠中打井采油的英雄铁人。追忆他以及和他同时代唱响原创正脉唐音的旧体诗人,我心中充满敬意。(载《中华书画家》杂志2012年第八期)

刘梦芙 先生“五四”以来词坛点将录评孔凡章(1914-1999)为--天佑星金枪手徐宁       
  先师孔凡章先生,字礼南,四川成都人,出身世家。毕业于上海震旦大学。五十年代后任省围棋队教练,爱女祥明为八段国手,多获冠军。八十年代初迁京,受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任馆中诗词组组长,《诗书画》丛刊编辑,著《回舟集》一至四卷。其诗雅正深醇,尤擅梅村体歌行与七律,精品极多,而自谓倚声之道,非其所长。实则恪遵法度,严守音律,琢语精工,设色妍美,冶两宋精英于一炉,不拘窘于独家门户,《回舟》诸集存词近四百阕,洵美而富矣。青年时代词,多抒发忧国抗敌之忱,剑气箫心,交相辉映;晚年词尤宏开新境,异彩纷呈。多前贤笔下所无之题材,瑰玮出以雄奇,婀娜融于刚健,如裁蜀锦,如铸合金。



 

留言咨询
提交留言 (* 为必填项目)
* 姓名
* 内容
* 验证码